close
「人可以在偉大之前、恐懼之前、在美之前閉上眼睛,可以不傾聽美妙的旋律或誘騙的言詞,卻不能逃避味道,因為味道和呼吸同在,人呼吸的時候,味道就同時滲透進去了,人若是要活下去就無法拒絕味道,味道直接滲進人心,鮮明地決定人的癖好,藐視和厭惡的事情,決定慾、愛、恨。主宰味道的人就主宰了人的內心。」

13號和以前的同事一起去看了電影,《香水》。

接下來有提到劇情(而且很多=..=),而且又有人要碎碎唸一長串啦XD~~~
---------------------------------------------

在觀看的過程中,當葛奴乙走上刑台,
卻演變成出乎意料的結果時,
我自己是因為看過書後,能明白這段情節的安排,
不過,不少觀眾都笑了出來。

後來在討論感想時,
他們說覺得後面接近結局的地方看了感覺有些荒謬與詫異,
還覺得葛奴乙以少女的體香醉成香水的做法有些變態。
慶幸自己還是先閱讀過作品才去看電影,
對於後續情節的發展能夠有清楚的了解。
應該說文字敘述傳達到到大腦時,
想像的無限延伸,是遠遠超過任何電影手法能表示的,
像葛奴乙在洞穴中的想像般,無遠弗屆,
而我們人類的意識流,內心思慮的流動,
那種無可言說,反而才是最臻於完美的。
很推薦大家去看看原著,而且是先閱讀後再接受視覺的考驗,
否則再看文本時,反而容易受到演影響而浮出電影畫面。

因為自己在看時,腦中就會不斷試著去建造一個葛奴乙形體,
當影像化時,就會很佩服他在洞穴裡的想像,
那紫色城堡,甚至是葛乙奴大帝建造的強大氣味王國。

各位應該都有做過白日夢的經驗吧,
看完那段就對作者十分佩服,這真是超深的白日夢學問啊O口O
(努力學起來XD~~)

我在想像,想像葛奴乙腦中的心靈世界。
這之中還加入了自我附加的另一種想像,
這感覺很詭譎,還帶有點瑰麗。

****
在氣味紛雜的時代,十八世紀的巴黎,
這個充斥著最豐富複雜的氣味聚集地卻誕生了一個身上沒有氣味的孩子,
尚-巴蒂斯特.葛奴乙。
(曾經想過,真能演出嗅覺以重的時代嗎?
畢竟電影還是以視覺效果為第一,但是在一開始葛奴乙誕生的場景
即用視覺的方式讓觀眾「看」出將各種氣味流洩而出,
有一邊覺得令人作噁,一邊覺得這真是令人讚賞手法。
那種將味覺深入到物質中心,葛奴乙在認識所有東西時皆是以氣息來著手,
就像他看著腐敗的老鼠屍體時,他聞到的不只是動物的屍臭味,
還能嗅見蛆在其中旺盛的孳生活動著。)

在閱讀的過程中,
就好像走入他的內心世界,窺探他的一生,
倒不覺得文中最前面所敘的,
「他是其中最天賦異稟,同時也是萬惡不赦的佼佼者之一。」
與其他同同時代的天才惡魔相同,
反而覺得相較這個不具有一般道德價值的葛奴乙,
執著地追求味道的極致,
其他生存於同時代的人們的惡,更令人不齒。
葛奴乙有自己的一套生存法則,迥異常人的天賦,
他可以聞盡這世界所有的氣味,
但這世界上的文字描述卻不能完全表達他的感官感受,
這讓我覺得蠻有趣的,那果然是個「以迄未重新建構的世界」。

對於作者能夠將嗅覺的敘述描述的如此生動感到十分佩服,
就像宋如珊 老師所說的,嗅覺也是引起人們的意識流的一種媒介。
作家就應該從各種角度開發創新,新的視角和新的文體。

基本來說,電影都還保有原著的感覺,
不過電影為了緊湊的效果而省去了某些情節,
像是在葛奴以還襁褓之時,
珍娜.畢喜奶媽因為他不具有味道拒絕餵哺他,
是個魔鬼附身孩子,泰利耶神父如此感覺,
「一個陌生、冰冷的生物躺在他腿上,
彷彿一頭充滿敵意的野獸。」
而葛奴乙就像要用氣味將人掏光一般,讓人厭惡。
「它甚至還稱不上是真正的鼻子,一個隆起的小東西,
一個不斷皺起、擴張、顫動有孔的器官。」
在一開始就清楚的告訴讀者,
這是個沒有味道,讓人懼怕的孩子,
連其他的小孩(帶有動物直覺),都害怕他的存在。
一個嗅覺靈敏的人,應該也有著敏感、敏銳的靈魂,
從小他就能感受到自己與身旁有種隔開的氣氛,
像油在水中,就算不做什麼壞事,也不見容於旁人異纇感。

另外,葛奴乙在他離開剛韃鉛彈的火山峰頂,
到了蒙帕利埃,映證了泰亞徳-埃斯皮納斯侯爵「致死流體」的理論,
那一段讓人看了覺得蠻可笑的,
人們不過是利用自己的名氣和地位製造一些騙局或假象來欺瞞大眾,
再得到另一群人的肯定罷了。(這一整段的諷刺意味相當濃厚)

其中葛奴乙為了保有人類的氣味,
還試著作出一個「人」的體味,
在他將許多氣味混合的時候,
(貓屎、開始腐爛的老乳酪、沉年的沙丁魚碎削、薰衣草、萊姆油、橙花、茉莉等)
卻綜合出一股帶有輕快,充滿生命力的氣息,
讓人覺得原來人的氣味其實是不止是一種單層面的氣味,
而是相揉合了善與惡,香與臭,
更有種其實這樣好聞的味道是用一種帶有腐爛氣味和各種雜陳的臭味為基底。
從這裡可以明顯看出,葛奴乙其實想跟一般人一樣,擁有他自己的味道,
而不是被當作異纇,或者是完全被忽視,就像不存在這世上。
(我個人認為這樣其實還蠻悲哀的)

而從文本中可看出,
葛奴乙由原先被比喻為無法被消滅的扁虱般那樣低等生物,
順應任何環境,漸漸的有了人外衣,
在被改造過後(泰亞徳侯爵「致死流體」實驗),
他突然明白只要靠外在的裝扮和掩飾就能夠騙過無知的人們。
在他有了人的氣味,耍了氣味的魔法後,
更加證明人們在演講中被他所製的香水的愛戴和感動,
而這不過是下一階段前的牛刀小試。
(以致於後來的萬人交媾場面,也就不足為怪了。)

於是在葛奴乙殺害了二十五名(電影中是13名少女)少女後,
所製成的香水,卻進一步成為愚蠢人們心中的神。
所有人的都愛上他了,激起了強烈的情慾迷霧,
甚至陷入瘋狂的狀態,(電影中的主教的愛慕表情超詭異的=.=)
如今葛奴乙完成了畢生渴望擁有的香水,卻得不到快樂與成就感,
因為他恨人們,為什麼恨呢?
在思考這是為什麼之中,
第一個念頭立即想到《異常》,
「有多渴望這個世界,就有多痛恨這個世界!」
人們根本不愛他也不恨他,他發現這種表面的香氣只能滿足人類,
人們只崇拜那個讓人為之傾倒的香水,
而不能讓他被人所正視,所有人都被香水所臣服,
他還是沒有味道的葛奴乙,面具下的他不過是個團虛無的迷霧。

「他希望,這些人會注意到他是多麼的憎很他們,
他希望他們會因為體認到他這唯一真實的感受。
也反過來憎恨他,並且將他消滅……
他希望一生中有那麼一次,非常露骨的把達自己內心真正想法……
哪怕一次也好能夠揭示他存在真正的様貌。」
葛奴乙從來都是屈服,因為他沒有自我意志,
只是像野獸般對到氣味的追求,
原本他以為里希,那個少女珞兒的父親會將恨意傾出,
將他毀滅,然而,里希卻對他叫喊出兒子,甚至對著他懺悔。

最後,葛奴乙走到全法國最惡臭的亂葬崗墓園,
社會上會不堪的人類聚集之地之中,
將所有香水倒盡,就像點燃了火源自焚那樣發出光源,
這些世間的惡鬼就這麼把他給吃到連骨頭都不剩。
卻得到了滿足,感到幸福。
葛奴乙這麼做可以說是他對這世界已經毫無留戀,
讓他出生地的這些最低下的人記得他的方式,
也或者說他不願意被香味操弄而被假象愚弄(而人類卻欣然為之),
他不在抹上香水讓大家喜歡他,
或讓他以為所有人重視這個存在。
於是他選擇用這麼激烈的方式自殺,
不過他確實讓那時代的不被肯定的某群人,
在他們陰暗的靈魂裡增添了什麼美好的因子。

電影在最後也做了些改動,
葛奴乙在刑台前失望之餘,
回顧了他先前意外殺害的紅髮少女,
她正視了葛奴乙,甚至與葛奴以有了肢體的接觸,
加深了愛的意念,
電影強調了他想要被愛的感覺,
(像在回顧他的初戀?變的像戀情故事了XD)
我不認為他對那個少女是愛戀的感覺,
他只是對那種香味迷戀,
以為那樣的味道也能讓他人重視他,
就像他念念不忘一樣。
雖然不會覺得電影改得相差太多,
但是原著的感覺比較像一個從來都沒有存在感的人,
會有的感受,那種情節較有衝擊性。

其實看完書後,覺得葛奴乙其實一點都不惡,
反而是周遭的人們以一種強大而不自覺的價值觀來評斷所有的事,
被原生文化、制定的道德觀和禮法所束縛而不自知,
那些利用過他的人,假道學,以為自己比他更高尚的人們,
倒是表現了集體的惡意。
所有人都被這種價值觀牽著鼻子走,
甚至用眼不見為淨的假象來生活,
(先前以為殺害少女兇手被抓了,而安逸,互感欣慰)
所有人被集體意識被操控,
葛奴乙就這樣被排除在這個強大的體系外面,
只因為他沒有自身的味道來建立他的同儕感,
於是這個異於常人(當然又是以既有直觀來判斷)的葛奴乙,
變成了人們撻伐的對象。

後來廣場上的那些人們怎麼了?個個羞愧的回了家,
將集體雜交派對的事從記憶裡抹煞,
輕易的寬恕自己的行為,
卻給他人銬上欲加之罪,
將自己的惡行合理化卻又不容於不相同的人,
我想《香水》是在說這些集體群眾的罪行和一個人的罪行,
這兩相比較之下,罪行孰輕?孰重呢?

只能說葛奴乙跳脫一般人的道德理智,
追求的全然不同罷了。
但群體卻挾著道德、正義
或任何正面價值欲凌駕,或強暴他人的價值觀。

相關文章:
影評 11月電影札記:《香水》 
推薦文章 香水Perfume: The Story of a Murderer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minaminojill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